发展种养殖业、开办农家乐、做农村电商、干汽配物流,甚至生产吉他、康复医疗设备……近年来,乡村大地上涌现出许多返乡入乡的创业者。这中间大部分是有着城市生活经历的农民工,他们带着资金、技术、经验和乡情,在农村一展拳脚,常被称为“城归”。
近日,国家发改委等19部门联合印发《关于推动返乡入乡创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》,明确提出到2025年,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返乡入乡创业产业园、示范区(县),全国各类返乡入乡创业人员达到1500万人以上,带动就业人数达到6000万人左右。
从“孔雀东南飞”到如今“凤还巢”,是哪些因素促成了“城归”的流动?他们面临着怎样的机遇和困难?政策应该如何有效帮扶?
返乡创业渐成潮流
——全国返乡入乡创业创新人员已达850万人,在乡创业创新人员达3100万人
近段时间,四川宜宾翠屏区象鼻街道杨柳村的江大姐一直在家,但没闲着。年前,她在成都某餐饮店打工,受疫情影响,暂时不能返岗就业,便萌生了在家创业的想法。
就在这时,翠屏区返乡创业农民工线上技能培训班正式开班了,江大姐便有机会一头扎进创业的学习中去。“这样的形式非常好,让我们足不出户就能学习很多知识。”她说,想在家乡发展养殖业和种植业,现在正是春耕季节,干活学习两不误。
学什么?创业意识、农村电商技能、种养殖技术、返乡创业政策,课程围绕实用的内容展开,服务对象也正是有劳动能力又有创业意愿的返乡农民工。